每月專欄

2024-02-07
李全順 : 2024-2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歐元區經濟仍屬低迷 勉強避免技術性衰退】
歐元區經濟仍屬低迷  勉強避免技術性衰退


  近期歐元區的PMI數據創下歷史新低,顯示歐元區經濟正在經歷更為嚴峻的挑戰。這一數據表明,歐元區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加劇。PMI採購經理指數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其數值低於50%通常意味著經濟活動正在收縮。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國家的PMI值普遍低於50%,有的甚至創下了歷史新低。這表明歐元區的經濟活動正在不斷減弱,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加劇。

       除了PMI數據外,另一項重要的經濟指標——GDP也顯示出歐元區經濟正在經歷困境。數據顯示,歐元區國家GDP環比萎縮,說明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萎縮可能意味著歐元區正在經歷技術性衰退。技術性衰退是指經濟增長和就業水準的同時下降,雖然不是所有的經濟衰退都會導致技術性衰退,但技術性衰退通常意味著經濟活動的全面減弱。

    在歐元區的經濟結構中,製造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國家的製造業PMI出現了下滑。這可以推論隨著需求的減少和成本的上升,製造業活動正在加速收縮。製造業PMI的下滑不僅會對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和生產能力的下降。這將進一步加劇歐元區的經濟困境。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歐元區的通膨壓力也開始顯現。儘管目前通膨水準仍在可控範圍內,但已經開始對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在面對通膨壓力時,歐洲央行可能會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例如,提高利率或減少貨幣供應量等措施。這些措施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劇歐元區的經濟困境。

    最新經濟數據,歐元區正面臨嚴峻的經濟挑戰。PMI創新低、GDP環比萎縮、製造業PMI下滑以及通膨壓力顯現等問題正在困擾著歐元區的經濟發展。面對這些挑戰,歐洲央行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和物價水準。同時,歐元區國家也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經濟衰退的風險。只有這樣,歐元區才能實現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歐盟統計局1月30日公佈的初步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歐元區GDP經季節調整後環比增幅為0%,超過此前市場預期的-0.1%,勉強避免了陷入技術性衰退。按年同比增幅為0.1%,較第三季度0%的增速亦稍有提高。

  此次四季度經濟數據小幅勝過預期,主要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動,比利時和拉脫維亞也表現較好。而愛爾蘭、德國和立陶宛均出現下降。其中作為歐盟經濟引擎的德國,第三季度GDP從負值上修到0%,但第四季度經濟更加低迷引發普遍憂慮,仍在停滯和衰退邊緣徘徊。數據公佈後,歐元匯價小幅上漲;歐洲股市繼續走高,盤中創兩年新高。泛歐STOXX 600指數收盤上漲0.2%,連續第五個交易日上漲。法國和德國股市均收高,其中法國藍籌股指數創歷史新高。

    IMF公佈《世界經濟展望》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更加樂觀,卻下調了歐元區和其主要成員國的增速預測。考慮到俄烏戰爭的影響,IMF預計歐元區在2023年僅將增長0.5%,到2024年增長0.9%,2025年增長 1.7%。與2023年10月的預測相比,分別下調了0.3和0.1個百分點。

     歐元區近三年的增長阻力重重。從疫情的影響到供應鏈瓶頸,再到2022年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得歐元區經濟雪上加霜。歐盟在地緣政治變局中匆忙尋找新的能源供給,雖然暫時避免了能源危機,但也造成了通膨的抬升、並對經濟產生了額外的負擔。為了應對通膨大幅走高的問題,歐央行於2022年7月開啟被動快速升息,連續10次升息後,累計上升450個基準點。

     對歐元區經濟的其中一項利多是區域內的通膨壓力在顯著回落。經過連續升息,歐元區調和CPI已經從2022年10月10.6%的同比峰值,下降到2023年12月的2.9%。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亦在去年12月同步回落到同比3.4%的水準。

  另一方面,CPI消費者信心指數和PMI採購經理指數顯示,近期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的預期開始趨於穩定,甚至有小幅回升。歐元區綜合PMI產出指數從12月的47.6上升到1月的47.9,創六個月新高,儘管仍處在榮枯線50以下,但降幅已經明顯收斂。工業生產連續十個月收縮,但1月錄得的製造業產量和新商品訂單也都創9個月新高。需求的低迷仍在持續但有所緩解,服務業新業務跌幅進一步收窄。

     可見,打擊歐元區經濟復甦動力的因素近期有所減弱,但出現顯著起色仍需時間,主要是考慮到需求疲軟、通膨前景存變數、升息影響持續、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四個方面的拖累。由於當前歐元區經濟復甦缺乏明顯引擎,外需又持續疲軟,新訂單指數已經連續23個月低於產出指數,意味著企業仍在依靠已有積壓訂單維持營運產出水準,一旦積壓訂單數持續降低,產出的增長將受到很大影響。

     通膨前景仍存在變數。歐元區CPI在去年12月又有所反彈,服務業通膨抬升意味著收入和物價上漲壓力持續存在,與此同時『紅海危機』和中東局勢等地緣政治因素對供應鏈和物價回落再增添不確定因素。預計『紅海危機』很難在短期內解除,或許將持續數月甚至一年,預計高昂運費、設備短缺、運力減少、運輸時間延長將會持續一段時間,歐洲就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如果中東危機升級,對歐洲通膨構成更加顯著的上行壓力,則推遲降息也不無可能。

     雖然歐央在1月的議息會議聲明中刪除了有關物價壓力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措辭,為夏季甚至更早降息打開了視窗,但高利率仍將在今年大部分時候持續,而且利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仍需要較長時間傳導,將持續打擊私人消費意願和企業支出,對經濟復甦構成額外負擔。

    今年6月的歐盟選舉很有可能導致政治兩級分化加劇,極右翼等極端主義抬頭。俄烏衝突和中東局勢有可能促使難民問題升溫、甚至引發新一波難民危機,對烏克蘭的援助也將給歐盟財政增加額外負擔。這些因素都對未來幾個月歐元區經濟前景增添了風險。

    儘管歐洲經濟表現仍在停滯甚至衰退邊緣,歐洲股市在數據公佈後仍然繼續了多日的漲勢,泛歐600指數和主要國家指數均上漲,意味著從去年10月底開始的歐股升勢仍在繼續,已經累計上漲約13%。當前經濟疲弱但股市表現仍然向好,主要有幾大原因:

     歐股成分當中最大的一些企業近期盈利超預期。例如,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股價在1月24日收盤飆漲近10%,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受益於電腦晶片市場復甦,去年4季度財報優於預期。奢侈品集團LVMH股價受到4季度超預期盈利的強勁提振,於1月25日上漲超過12%,並同時推高開雲集團和愛馬仕等奢侈品巨頭的股價。

     歐股企業收入當中的海外占比較高。以泛歐斯托克600指數為例,僅有約一半的收入來自於歐洲本土,還有約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于美洲,約兩成的收入來自於亞太地區。市值最大的上市企業例如雀巢、聯合利華、羅氏、西門子等公司均在全球開展業務。因此儘管歐元區經濟疲弱,全球經濟整體向好也能夠使得歐股受益,並顯著分散風險。

  目前歐股的估值仍低,不論和歷史水準縱向對比、還是與其他國家市場橫向對比,都仍在處於低位。泛歐全指數市淨率僅為1.8倍,預測市盈率僅為13倍;對應美股標普500,則分別達到4.1倍和21倍。

  即將降息的預期也帶來整體和結構性的機會。近期市場對歐央行今年降息的預測比較激進,押注4月開始降息。歐股和美股目前受貨幣政策的影響狀況比較相似,投資者對於美聯儲和歐央的降息時點預測都在提前,成為支撐股市的重要政策因素。

     從以上主要的市場提振因素來看,歐股目前的上漲基礎並不穩固。歐洲區內的經濟疲軟,仍將拖累占到歐股近一半比重的週期股。海外經濟復甦路徑仍不清晰,盈利能否持續超預期是重要問題。降息的樂觀預期也會大幅波動並且難以持續。因此,在目前歐股一路向好的勢頭面前,應當需要謹慎,預計今年內仍有上漲空間,但大概率較過去三個月更加溫和,股市表現與經濟基本面的分化將會逐步收斂。

     歐洲經濟目前的疲軟實際也是其長期困境的反映。德國等傳統經濟引擎熄火,使得大幅改變經濟模式勢在必行。與美國相比,歐洲也缺乏科技巨頭,歐股當中的科技、通訊和可選消費等板塊占比也顯著低於全球和美國指數。新興科技領域的競爭無疑需要國家從政策和資金層面的大量投入,但歐盟的財政狀況不及美國,快速老齡化拖累公共財政和債務前景。而且,歐盟在科技領域的法律和規管非常嚴格,使得歐洲在培育新經濟動能方面更加艱難。

     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的抬頭將進一步損害歐洲經濟競爭力。一個最近的例子是,1月24日,歐盟發佈了『歐洲經濟安全一籃子計畫』(European Economic Security Package)相關立法草案,將進一步收緊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力度。如果草案正式通過,對歐洲安全的考慮將由軟性建議改為強制要求,並拓寬了限制領域,包括了航空和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AI和半導體等關鍵技術,原材料等關鍵資源的供給等。未來如果法案通過,將導致外國資金對歐洲的太陽能光伏、儲能、新材料、半導體等熱點領域的投資造成重大影響,進而反噬歐洲自身經濟。

     歐元區1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幅為2.8%,這一數值與市場預期相符,並較12月份的通膨率略有下降。

  歐元兌美元匯率于1.0850水準附近徘徊,但自1月31日起開始加劇波動,在連續三個交易日內上下振幅達約100點。2月1日歐元對美元呈現強勁反彈,升值超過50點;然而,2月2日由於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公佈後帶來的市場反應,歐元遭受重挫,跌幅逾80點,最終收報於1.0786,連續第三周的整體下跌。

  近期,紅海航道的交通中斷給歐洲眾多行業帶來了廣泛而多樣的困擾。例如,美國特斯拉和瑞典富豪兩家汽車製造商本月早些時候宣佈,因供應鏈中關鍵零部件短缺問題,將暫停旗下部分工廠的生產活動。另外,三家英國零售商發出警告,稱由於船舶需繞行好望角導致運輸成本增加,其產品終端售價可能因此上升。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