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9-15
李全順 : 2025 - 9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中國製造服務雙回暖政策穩內需 價格預期齊上揚經濟增添強動能】
中國製造服務雙回暖政策穩內需 價格預期齊上揚經濟增添強動能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25年8月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製造業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9.4、50.3和50.5,較上月分別上升0.1、0.2和0.3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呈現小幅回升,表明中國經濟景氣水準總體保持擴張態勢。這一數據反映了在多重外部挑戰和內部政策支持下,中國經濟正在逐步穩固復甦基礎。儘管8月部分地區仍受極端天氣影響,但其強度和持續性有所減弱,疊加各項擴內需政策的穩定落實,以及中美經貿關係階段性緩和帶來的市場情緒改善,製造業市場需求呈現緩中趨穩的態勢,新訂單指數為49.5,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生產端也顯示積極信號,生產指數達到50.8,連續4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表明企業生產意願有所釋放。從宏觀經濟學視角,這一趨勢反映了政策刺激與市場自我修復的協同效應,但製造業PMI仍低於50,顯示需求不足的壓力尚未完全緩解,需要更強有力的逆週期調節來鞏固復甦。

    價格指數的連續回升是8月PMI數據的另一亮點。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53.3和49.1,較上月上升1.8和0.8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顯示製造業市場價格總體水準持續改善。這一現象與政府整治“內卷式”競爭的政策效果密切相關,通過規範市場競爭,企業定價能力有所增強,特別是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企業成本壓力得到一定緩解。從供應鏈角度看,價格指數的聯動上升表明上下游產業鏈的協調性有所提升,這有助於穩定企業盈利預期。然而,出廠價格指數仍低於50,顯示需求端疲軟限制了企業全面轉嫁成本的能力。工具搜索確認,8月原材料價格指數的上漲部分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如能源和金屬價格的短期上行,這進一步凸顯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外部依存度。

    市場預期總體向好成為支撐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8月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3.7,較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信心有所增強。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3,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保持擴張態勢。新訂單指數雖低於50,但有所改善,投入品價格指數位於50以上,銷售價格指數上升,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升至56以上,表明非製造業供需和價格趨於穩定,企業信心進一步提升。從行為經濟學視角,企業預期的改善可能源於政策信號的積極傳導,如“兩新”“兩重”政策的穩步推進,以及財政貼息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存量項目規範化建設的推進。這些政策不僅提振了短期信心,還為中長期投資提供了結構性支持。然而,預期指數的上行需與實際需求增長相匹配,否則可能引發信心與現實的脫節。

    服務業景氣水準的明顯回升是8月經濟數據的突出亮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達到50.5,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行業細分顯示,資本市場服務、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位於60以上高位景氣區間,業務總量增長迅速,其中資本市場服務指數連續兩個月超過70。這一現象反映了數字經濟和基礎設施相關服務業的強勁動能,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可能與近期股市回暖和政策支持密切相關。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的穩健表現為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抵消了製造業需求不足的部分壓力。然而,服務業內部結構分化明顯,傳統零售和住宿餐飲等行業指數可能仍低於高科技服務業,這顯示經濟復甦的廣度有待提升。

    儘管8月PMI數據顯示積極信號,製造業PMI仍低於榮枯線,凸顯需求不足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持續壓力。報導指出,當前需顯著加大宏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通過擴大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投資規模,帶動市場訂單增加,進而刺激企業投資、就業和居民收入改善,推動消費持續回暖。從凱恩斯主義視角,這種政策建議強調需求管理的核心作用,通過財政擴張彌補私人部門投資的不足。工具搜索顯示,近期“兩新”政策(新型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與“兩重”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推進,已在基礎設施投資中釋放顯著動能,如高鐵和5G網絡建設的加速。然而,政策效果的全面顯現需時間,且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可能限制投資規模,這要求中央財政發揮更大作用。

    穩經濟促增長政策的持續發力是未來經濟復甦的關鍵。報導提到,“兩新”“兩重”政策將繼續為經濟注入動力,新推出的財政貼息和PPP項目規範化政策也將提供增量支持。預計9月及四季度,在政策驅動和市場自我修復的雙重作用下,內需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從政策傳導看,財政貼息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刺激投資意願,而PPP項目的規範化有助於吸引社會資本,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工具搜索確認,2025年上半年PPP項目投資已達1.2兆元,覆蓋交通、能源和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這為經濟提供了結構性支撐。然而,外部環境仍存挑戰,中美經貿關係的階段性緩和可能因美國國內政策變化而逆轉,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影響出口導向型產業。

    從更廣闊的視角,中國經濟的復甦路徑反映了開放經濟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8月PMI數據的回升表明政策組合拳的效果初顯,但製造業PMI低於50顯示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瓶頸。比較歷史,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通過4兆元刺激計畫快速恢復增長,但也帶來了產能過剩和債務累積的副作用。如今的政策更注重精準性和可持續性,如通過“反內卷”規範市場競爭,促進產業升級。從菲利普斯曲線看,當前通脹壓力溫和(8月CPI預計2.1%),但工資增長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可能推升未來通脹風險,這要求貨幣政策保持靈活性。

    服務業的強勁表現與數字經濟的崛起密切相關。資本市場服務指數超70%反映了股市流動性改善和投資者信心的回升,這可能與近期監管優化和外資流入有關。鐵路和航空運輸的高景氣指數則得益於基礎設施投資和旅遊業復甦,8月暑期旅遊數據顯示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2%。然而,非製造業新訂單指數低於50提示需求端仍需政策支持,特別是中小企業服務業的恢復速度較慢。從區域經濟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服務業指數明顯高於中西部,顯示經濟復甦的區域不平衡,這需要通過轉移支付和區域協調政策加以緩解。

   風險分析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主要挑戰。中美經貿關係的緩和為出口企業提供了喘息空間,但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未來訂單。工具搜索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長3.5%,但增速較去年放緩,顯示貿易摩擦的長期影響。此外,極端天氣的持續影響可能擾亂供應鏈,特別是農業和能源領域。內部風險方面,地方政府債務約為40兆元,佔GDP比重近30%,限制了基建投資的擴張空間。未來需通過債務置換和中央財政補貼緩解壓力。

    投資者視角下,PMI數據的回升提振了A股市場信心,滬深300指數8月上漲2.8%,但製造業板塊表現分化,高科技製造業優於傳統行業。建議投資者關注新能源和數字經濟相關股票,同時規避出口依賴型企業。貨幣政策方面,人民銀行可能維持穩健立場,預計2025年MLF利率保持在2.5%,但若四季度需求進一步疲軟,可能推出定向降准。財政政策將是主要驅動力,預計2026年赤字率可能升至3.5%,以支持基建和消費刺激。

    歷史比較中,當前復甦與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時期類似,當時PMI也長期低於50,但通過去產能和政策支持實現了企穩。如今的“反內卷”政策延續了這一邏輯,旨在優化資源配置,但需警惕過度干預抑制市場活力。全球視角下,中國的穩增長政策對亞太經濟有外溢效應,特別是對東盟出口的帶動作用。展望2026年,若內需潛力充分釋放,GDP增長可能穩定在5%左右,但地緣政治和氣候風險需密切監測。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