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9-10
李全順 : 2025 - 9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英鎊債市雙挫財政陷兩難 斯塔默施政維穩謀預算】
英鎊債市雙挫財政陷兩難 斯塔默施政維穩謀預算
2025年9月3日亞市早盤,英鎊兌美元延續前日跌勢,跌幅0.18%,交投於1.3363附近,反映了市場對英國經濟前景的持續憂慮。週二,英國債市再現拋售潮,3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5.72%,創1998年以來新高,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6個基點至4.81%,觸及1月以來高點,英鎊兌美元單日重挫1.14%,最低探至1.3339,創4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這種市場動盪加劇了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和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Rachel Reeves)的政策壓力,政府需在穩定財政預算與避免經濟衰退之間尋求平衡。期權市場數據顯示,未來一個月英鎊兌美元的前景為7月以來最黯淡,交易員正為英國資產計入更高的風險溢價。從金融市場角度,這種拋售反映了投資者對英國財政可持續性和通膨高企的擔憂,與2022年特拉斯(Liz Truss)時期市場崩盤的記憶形成呼應,但當前收益率上行是數週累積,而非單日劇烈波動。
英國央行此前警告,英國經濟正滑向長期衰退軌道,同時面臨通膨居高不下的壓力。英國資產近期頻繁走弱,使其成為全球市場焦點。財政大臣裡夫斯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需防止過早放鬆貨幣政策引發通膨失控,另一方面需避免過度緊縮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裡夫斯計劃於年底前推出預算案,緊急尋求節支或加稅方案以填補350億英鎊(約470億美元)的預算缺口,但任何舉措都需謹慎以免拖累經濟。政府此前試圖削減福利預算50億英鎊,針對殘疾人津貼和長期病患補貼的改革因工黨內部強烈反對而擱淺,凸顯政治阻力對財政改革的掣肘。從公共選擇理論看,這種內部博弈反映了選民壓力與財政紀律的衝突,福利改革失敗可能迫使政府轉向加稅,但這又可能引發更大爭議。
市場動盪的核心在於債務成本的惡性循環。每次市場拋售都推高國債收益率,進而增加政府借貸成本,惡化財政基本面。安聯集團首席投資官盧多維克·蘇布朗(Ludovic Subran)指出,當前英國局勢風險極高,“債券義勇軍”(bond vigilantes)通過拋售債券施壓政府調整財政政策,已捲土重來。這種現象令人聯想起2022年特拉斯迷你預算案引發的市場崩盤,當時30年期國債收益率單日飆升50個基點,而當前收益率上行則是數週逐步累積,顯示市場對長期通膨和財政赤字的擔憂更為結構化。過去12個月,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累計上漲逾100個基點,高於美國和德國同期國債的80個基點增幅,凸顯英國在七國集團(G7)中債務壓力的獨特性。英國債務管理辦公室已將長期債券發行規模削減至歷史低位以應對市場壓力,但養老金固定收益計畫等傳統買家的需求萎縮加劇了拋售。
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G7中居首,週二上漲至4.81%,反映了市場對通膨結構性高企和經濟增長乏力的雙重擔憂。週二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跳升8個基點至5.72%,英鎊兌美元跌幅擴大至1.5%,富時100指數下跌0.9%,本土股指跌幅達2.2%。這種多資產類別的同步走弱表明市場正重新評估英國的風險溢價。財政部大臣斯賓塞·利弗莫爾(Spencer Livermore)在上議院回應稱,英國國債收益率上漲與全球趨勢一致,且波動處於有序區間,強調政府對財政規則的承諾,並已制定計畫確保公共財政回歸可持續軌道。然而,市場對此說法持懷疑態度,週二10年期國債拍賣雖獲創紀錄認購,但以低於二級市場的折價發行,高收益率吸引了投資者,顯示市場對高風險回報的需求。
經濟學家預測,英國近期需啟動加稅以符合財政規則,但借貸成本作為財政收支平衡的核心變數,可能使政府陷入被動。某機構歐洲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大衛·紮恩(David Zahn)表示,斯塔默近期對唐寧街團隊的人事調整旨在強化經濟政策掌控力,但引發市場質疑誰在主導財政事務。他預測3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突破6%,並認為政府傾向敷衍應對而非實質解決問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G10外匯策略主管瓦倫丁·馬里諾夫(Valentin Marinov)指出,英鎊成為投資者釋放風險的“壓力閥”,反映了對發達國家財政前景的普遍擔憂。歐睿澤SLJ資本首席執行官斯蒂芬·詹(Stephen Jen)警告,若政府無法重建投資者對公共財政的信心,可能重演“特拉斯時刻”。彭博策略團隊認為,秋季預算案將使長期國債持續成為焦點,英鎊跌破50日和100日均線,顯示交易員正急於計入更高風險溢價。
從更廣闊的宏觀視角,英國經濟正面臨滯脹風險。通膨高企與增長乏力的組合推高了國債收益率,市場此前低估了通膨回升風險,導致國債遭遇拋售。蘇布朗強調,財政前瞻性指引是當務之急,政府需明確未來政策以穩定市場預期。英國核心財政規則要求日常支出在五年內由稅收覆蓋,僅投資性支出可通過借貸,這限制了政府靈活性。傑富瑞國際首席歐洲策略師莫希特·庫馬爾(Mohit Kumar)表示,加稅已不可避免,但當前處於臨界點,進一步加稅可能適得其反。他對長期國債持看空立場,預期收益率曲線將繼續陡峭化。從貨幣理論看,收益率上升可能吸引外資流入,但英鎊貶值削弱了這一效應,匯率跌至1.3363顯示市場對英國經濟信心的動搖。
深化分析,英國如何在財政壓力、通膨高企和增長乏力之間尋找平衡,這反映了當代發達經濟體的挑戰。英國債務佔GDP比例約100%,高於疫情前水平,收益率上行加劇還本付息壓力。與2022年不同,當前拋售是結構性而非強制性,顯示市場對長期風險的重新定價。歷史上,1990年代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後,英鎊暴跌引發類似市場動盪,如今的債市壓力與當時類似,但背景更複雜,全球同步升息和貿易壁壊加劇外部風險。工具搜索確認,30年期國債收益率5.72%創1998年來新高,這與全球債市趨勢一致,但英國的財政脆弱性更突出。
政治層面,斯塔默的人事調整意在強化政策掌控,但工黨內部對福利改革的反對顯示團結不足。財政大臣裡夫斯的350億英鎊缺口計畫可能依賴加稅,但消費稅或所得稅上調可能抑制內需,進一步拖累GDP。英國二季度GDP增長僅0.6%,低於預期,通膨率則徘徊在4%以上,遠超央行2%目標。從菲利普斯曲線看,通膨高企與失業率低企(4.2%)並存,顯示勞動力市場緊張,但工資增長(5.9%)推升服務業通膨,限制央行降息空間。
市場博弈中,債券義勇軍的回歸凸顯投資者對財政紀律的要求。養老金計畫減少長期債券持有,反映對通膨預期的調整。英鎊跌破關鍵均線,期權市場看空情緒加劇,顯示對未來一個月的不確定性。全球視角下,英國的債市動盪可能影響歐元區,特別是法國近期政治危機,兩者共同推高歐洲借貸成本。投資策略上,建議減持英國長期國債,轉向短期債券或黃金避險。
展望未來,年底預算案將是關鍵節點。若加稅過重,可能引發消費萎縮;若過於寬鬆,則可能加劇債市拋售。英國央行可能維持利率在5.25%,但通膨壓力可能迫使年底討論升息。比較美國,美聯儲的預防性降息與英國的謹慎形成對比,顯示政策分化。區域差異中,倫敦金融業受益於全球資本流動,但製造業重地如中部地區受出口疲軟拖累。長期看,英國需推進結構改革,如提高生產率和綠色投資,以緩解滯脹壓力。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