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9-08
李全順 : 2025 - 9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日美貿易談判關稅壓經濟 薪資消費上揚央行謀升息】
日美貿易談判關稅壓經濟 薪資消費上揚央行謀升息

    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於2025年8月29日表示,為推進日美關稅談判,他至少還需訪美一次進行磋商,這一表態凸顯了日美貿易談判的複雜性和持續性。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分析師熊野英生指出,美國政策的多變性使得談判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但高關稅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已日益顯現。最新消息顯示,特朗普政府於2025年9月4日簽署行政命令,將日本汽車及零部件關稅從27.5%下調至15%,這一調整雖為日本出口企業減輕了部分壓力,但談判過程的曲折反映了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強硬立場。從國際貿易理論看,這種關稅調整是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延續,旨在縮減貿易赤字,同時迫使日本車企增加在美投資以規避關稅。熊野英生強調,高關稅迫使企業將成本轉嫁至售價,導致日本輸美汽車競爭力下降。財務省數據顯示,2025年7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同比下降28.4%至4220億日元,出口量同比減少3.2%至12.35萬輛,這不僅反映了關稅壁壘的直接衝擊,也凸顯了全球供應鏈重構下日本車企面臨的挑戰,如美國本土化生產的壓力與中國、韓國車企的競爭加劇。

    熊野英生進一步分析,汽車出口量下降可能引發失業和消費低迷的連鎖反應。日本多個汽車產業聚集地,如愛知縣的豐田市和九州地區,已經出現裁員計畫。這些地區的就業減少將削弱當地消費能力,進而衝擊區域經濟。從區域經濟學視角,這種產業集群的脆弱性在外部衝擊下尤為顯著,汽車產業作為日本經濟支柱,貢獻了製造業約20%的就業,一旦萎縮,將通過乘數效應放大經濟下行壓力。工具搜索確認,7月對美汽車出口下降28.4%,比前幾個月更為嚴重,顯示貿易摩擦的影響正從企業利潤傳導至勞動市場。此外,美國關稅雖降至15%,但仍高於歐盟等競爭對手,這可能促使日本加速拓展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以分散對美出口依賴。赤澤亮正的訪美計畫表明,談判尚未完全結束,日本承諾在美投資5500億美元作為貿易協定的一部分,這可能進一步推高企業資本支出,壓縮國內投資。

    與出口疲軟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國內勞動力市場的韌性。厚生勞動省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7月日本名義薪資同比增長4.1%,創下自2024年12月以來最大增幅,遠超經濟學家預期的3%。這一強勁表現印證了日本職場薪酬上漲的趨勢,為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轉向提供了重要支撐。官方報告顯示,6月名義薪資增長率經修訂為3.1%,7月數據顯著躍升,實際現金收入同比增長0.5%,終結了連續多月的負增長,超出市場預期的下降0.6%。剔除獎金和加班費的基本薪資同比增長2.5%,正式員工薪資漲幅穩定在2.4%,顯示企業主動調薪意願增強。這一薪資增長與勞資談判成果密切相關,日本最大工會聯合會連續兩年爭取到超過5%的加薪承諾,2025年漲幅更是34年來最高。市場觀察人士認為,薪酬增長反映了工會協商成果,預示薪資上行趨勢具有持續性。從經濟學角度,這標誌著日本從長期通縮中逐步脫離,薪資增長有助於刺激內需,形成“薪資-消費-通膨”的良性循環,這是日本央行追求的理想狀態。

    野村證券首席市場經濟學家岡崎宏平表示,薪資數據證實日本經濟正處於正向發展軌道,增強了市場對內需韌性的信心。消費數據進一步佐證這一觀點,7月家庭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4%,連續三個月正增長,交通與通信領域支出成為主要驅動力。從凱恩斯消費函數視角,實際收入改善推動了邊際消費傾向上升,但通膨對購買力的潛在侵蝕仍需警惕。市場高度關注薪資增長對日本央行政策的影響,隔夜指數掉期交易顯示,交易員預計年底前升息概率超過70%,大多數預測10月將升息25個基點。日本央行副行長冰見野良三重申將在適當時機提高基準利率,但未明確時間表;行長植田和男則強調,若物價和經濟表現符合預期,央行將採取行動。當前基準利率為0.5%,市場預期進一步規範化貨幣政策,但7月薪資增長受夏季獎金7.9%的季節性因素推動,未來需監測基本薪資的持續性。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儘管美國關稅降至15%,豐田等車企預警將面臨1.4萬億日元的利潤衝擊。二季度製造業稅前利潤整體下滑11.5%,運輸設備行業降幅達29.7%,凸顯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壓力。私人消費雖連續五季度正增長,但出口連續三個月走弱,7月降幅創四年新高。政治層面,首相石破茂因自民黨選舉失利面臨下臺壓力,其2萬日元現金發放計畫實施存疑,可能削弱消費刺激。Bloomberg Economics資深經濟學家木村太郎警告,雖然數據支持10月升息,但海外需求疲軟可能導致經濟放緩。日本國債市場已反映升息預期,長期國債收益率升至多年高位,若數據持續超預期,可能引發拋售潮,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總體而言,日本內需復甦與外需疲軟並存。日美關稅談判的進展緩解了部分壓力,但不確定性猶存,熊野英生的分析凸顯了關稅對就業和消費的連鎖影響。薪資增長為央行升息提供空間,但全球貿易環境可能限制政策效果。從經濟學視角,日本正從通縮轉向再通膨,薪資增長4.1%反映勞動力市場緊俏,人口老化加劇勞工短缺,企業被迫加薪。歷史上,1990年代資產泡沫破滅後的通縮持續20年,如今薪資上漲標誌結構轉型,但日元升值可能進一步衝擊出口。

    消費支出增長1.4%依賴交通和通信,與數字化趨勢相關,但耐用品消費疲軟顯示信心不足。10月央行會議將是關鍵,若升息25基點,將是2024年以來第二次調整,但海外需求疲軟和貿易戰延續可能影響出口,佔GDP約18%。汽車業利潤下滑29.7%,企業可能加速海外投資,導致國內空心化。政治不穩定,如石破茂下臺壓力,可能延遲財政刺激,類似2010年代消費稅上調的負面效應。

    全球視角下,日本經濟動態影響亞太供應鏈,其汽車出口下降可能提振中韓競爭者。投資策略上,建議關注公用事業等防禦性資產,避免出口依賴型股票。展望2026年,若通膨達2%,日本可能實現軟著陸,但地緣風險和氣候變化是隱患。歷史上,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引發出口危機,如今關稅調整可能重演,但日本已積累多元化經驗,例如,拓展東盟市場等。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