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9-01
李全順 : 2025 - 9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美聯儲寬鬆信號引市場共振 降息預期升溫促經濟轉折】
美聯儲寬鬆信號引市場共振  降息預期升溫促經濟轉折

    FED最新一期《褐皮書》於2025年9月4日凌晨發布,這份報告迅速成為金融市場焦點,捕捉到政策轉向的強烈信號。報告中關於“溫和通膨”與“就業持平”的表述,結合FED理事沃勒關於“未來3-6個月多次降息”的明確表態,將市場對9月降息的預期推升至96.6%的歷史高位。這種政策信號的釋放與市場反應的共振,不僅標誌著FED貨幣政策週期的關鍵轉折,更揭示了在通膨尚未完全受控的情況下,央行如何平衡增長風險與物價穩定的複雜考量。從整體來看,這份報告反映了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微妙的過渡階段,經濟活動大多持平或輕微增長,但潛在的下行風險開始顯現,尤其是關稅和經濟不確定性成為企業和家庭的負面因素。這與歷史上的政策調整相似,顯示FED正試圖通過預防性措施避免經濟硬著陸。

    在政策邏輯層面,FED此次釋放寬鬆信號建立在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雙重判斷之上。《褐皮書》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通膨壓力的顯著緩解,關於通膨的提及次數降至四年來低點,且12個轄區中有10個報告“溫和或輕微”的價格上漲。這與上半年“持續高通膨”的判斷形成鮮明對比,暗示FED認為當前通膨壓力已進入可控區間。聖路易斯聯儲主席穆薩萊姆的表態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預期,他預計關稅對通膨的影響將在未來2-3個季度消退,核心通膨率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向2%的目標收斂。這種時間框架的明確給出,為FED提前降息提供了理論依據。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反映了FED對菲利普斯曲線的重新解讀,在就業與通膨之間尋找平衡點,避免通膨預期脫錨。同時,這也體現了央行在後疫情時代對供給側衝擊的敏感性,關稅作為外部因素被視為暫時性擾動,而非結構性問題,這為政策靈活性留下了空間。

    與通膨緩和形成呼應的是勞動力市場的微妙變化。儘管《褐皮書》顯示11個轄區就業水準“幾乎沒有淨變化”,但細節資料揭示了潛在的下行風險:美國7月JOLTS職位空缺降至718.1萬人,為10個月來最低水準;半數地區報告移民工人數量減少,尤其是建築行業面臨明顯的勞動力短缺。這種“招工難”與“需求降”的並存現象,反映出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從過熱向溫和降溫轉變。FED理事沃勒對此表現出強烈擔憂,他警告“勞動力市場一旦惡化,就會惡化得很快”,這解釋了為何FED選擇在就業資料尚未顯著惡化前就釋放降息信號——本質上是一種預防性風險管理。這種預防性思維可以追溯到凱恩斯主義的干預主義,央行通過提前行動來平滑經濟周期,避免失業率急劇上升引發的消費收縮。從工具結果來看,沃勒在最近的講話中重申支持9月降息,並預期未來3-6個月內多次調整,這與報告中就業持平的描述一致,強化了市場對勞動力市場脆弱性的認知。

    將當前形勢與2019年FED預防性降息週期對比,可發現驚人的相似性。同樣是通膨接近目標但未完全達標,同樣是就業市場出現降溫跡象,同樣面臨外部不確定性。2019年FED三次降息為經濟擴張續命,而當前沃勒提出的100-150個基點降息空間,顯示FED可能準備採取更激進的寬鬆措施。這種政策力度的升級,反映出當前經濟環境中潛伏的風險可能比六年前更為複雜。歷史比較顯示,2019年的降息成功延長了經濟擴張期,但也埋下了資產泡沫的隱患;如今,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和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FED的行動需更謹慎,以避免過度刺激導致通膨反彈。工具搜索確認,沃勒確實在2025年9月重申了多次降息的觀點,這與2019年的政策路徑類似,但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冷卻速度更快,可能促使更大幅度的調整。

    FED釋放的降息信號已迅速傳導至金融市場,形成了多維度的博弈格局。股票市場呈現明顯分化,9月4日當天,道瓊斯工業指數微跌0.05%,而對利率敏感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則上漲1.02%。這種分化反映了市場對降息影響的不同解讀:成長型科技股受益於貼現率下降的估值提升,而金融等週期性板塊則擔憂利差收窄對盈利的壓力。這種市場反應與2019年降息週期初期的表現高度一致,表明投資者正在提前佈局利率下行週期的資產重定價。從行為金融學視角,這體現了市場參與者的預期管理,科技股的彈性來自於其高增長潛力,而傳統行業則更依賴宏觀穩定。市場數據顯示,類似分化在過去降息周期中常見,通常伴隨著資金從防禦性資產向風險資產的轉移,但當前關稅不確定性可能延緩這一過程。

    債券市場則已提前消化了大量寬鬆預期。根據芝商所“FED觀察”工具,市場不僅將9月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鎖定在96.6%,更預期10月累計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達51.6%。這種激進的定價意味著一旦FED行動不及預期,可能引發市場劇烈調整。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策略師Ellen Zentner指出,當前市場焦點已從“是否降息”轉向“降息幅度”,而這將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疲軟與通膨上行風險的角力結果。這種預期差的存在,為未來幾周的市場波動埋下伏筆。債市的反應可以通過收益率曲線分析,短期收益率下降反映了對即期寬鬆的預期,而長期收益率的穩定則顯示對經濟復甦的樂觀。工具結果顯示,市場對9月降息的預期確實高企,這可能導致如果就業數據強於預期,債市會出現拋售,放大波動性。

    匯率市場的反應相對溫和但趨勢明確。9月4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微漲0.0196%至7.1429,顯示在FED明確轉向寬鬆的背景下,美元尚未出現顯著貶值。這與利率平價理論的預測存在一定偏差,可能反映了市場對其他主要經濟體同步寬鬆的預期。值得注意的是,沃勒提出的100-150個基點降息空間若成為現實,將顯著拉大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利差,可能引發美元中期貶值壓力,進而影響全球資本流向新興市場的節奏。從國際金融角度,這突顯了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美元貶值可能提振新興市場出口,但也增加其債務負擔。工具搜索顯示,市場反應溫和,部分歸因於全球央行協調的可能性,如歐央行也考慮降息,這緩衝了美元的壓力。

    FED此次政策轉向的最大特點是強調靈活性與資料依賴性。沃勒明確表示“不必遵循固定的步驟來實施降息”,在首次降息後將“根據經濟走向靈活調整後續步驟”。這種“非預設路徑”的表述,標誌著FED從“前瞻指引”向“資料依賴”的策略回歸,給予了決策層更大的政策調整空間。這種靈活性在當前環境下尤為重要,因為經濟面臨的風險組合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從央行溝通理論看,這避免了市場對固定路徑的過度依賴,但也可能增加不確定性,導致短期波動放大。沃勒的講話確認了這一點,他強調數據將決定步伐,這與鮑威爾時代的漸進主義一致,但更注重勞動力市場的實時監測。

    從潛在風險看,消費者支出的疲軟是最值得警惕的信號之一。《褐皮書》指出,由於許多家庭的工資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消費者支出已出現持平或下降的趨勢。這種收入-支出的剪刀差若持續擴大,可能從需求端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這也是FED急於降息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保險、公用事業和技術相關行業仍在報告價格上漲,顯示部分領域的通膨壓力尚未完全消退。這種“需求弱、成本漲”的組合,使FED陷入兩難境地。風險分析顯示,這類結構性不平衡可能演化為停滯膨脹風險,尤其在關稅持續的情況下。工具結果顯示,《褐皮書》確實強調了消費者支出的平穩和關稅的負面影響,這強化了需求側疲軟的擔憂。

    展望未來,9月16-17日的議息會議將成為政策轉向的關鍵節點。若如預期降息25個基點,市場焦點將立即轉向後續行動信號。參考沃勒“未來3-6個月多次降息”的表述,今年四季度可能再降25-50個基點。但這種寬鬆節奏也面臨制約三個因素:關稅消退後通膨反彈的可能性、過度寬鬆可能導致金融市場過熱、財政政策配合的不確定性等。FED需要在這些複雜因素中尋找微妙的平衡點。預測模型顯示,如果就業數據繼續惡化,降息幅度可能加大至50基點,但通膨反彈將迫使暫停。工具搜索確認,市場預期9月降息概率高,這會議將測試FED的靈活性。

    從更長遠視角看,此次降息週期的啟動可能標誌著FED貨幣政策框架的又一次調整。在經歷了高通膨衝擊後,FED似乎更傾向于在風險萌芽階段就採取行動,而非等待明確的衰退信號。這種“預防性寬鬆”的新範式,將對全球貨幣政策傳導和市場預期管理產生深遠影響。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這種範式轉變比預測具體降息次數更為重要,因為它將重塑未來數年的資產定價邏輯。這一轉變可以視為對傳統泰勒規則的修正,更注重前瞻性指標如JOLTS數據,而非滯後的GDP增長。

    在FED政策即將迎來重大轉折的時刻,市場既需要關注9月議息會議的具體行動,更應理解背後的風險管理邏輯。從《褐皮書》釋放的信號到FED官員的公開表態,再到金融市場的即時反應,多重線索共同指向一個結論: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正在進入新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將是靈活性取代確定性,風險管理重於精確調控。對於各類市場參與者而言,適應這種新范式並建立相應的應對策略,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核心課題。總體而言,這份報告不僅是經濟診斷,更是政策信號的放大器,引導市場從通膨控制轉向增長支持。

    進一步深化分析,原文章的核心邏輯在於FED如何在通膨與就業的權衡中選擇預防性降息,這反映了當代央行面臨的挑戰。在全球化和數字化背景下,傳統經濟模型如IS-LM曲線需融入更多不確定因素,如地緣政治風險和AI對勞動力的影響。《褐皮書》提及AI對經濟的影響,這是新興元素,顯示科技進步可能緩解勞動力短缺,但也放大不平等。沃勒的表態強調數據依賴,這避免了政策僵化,但也要求市場參與者提升預測能力。比較歐洲央行,歐央行可能跟隨降息,但其通膨壓力更大,導致全球政策分化。

    市場博弈的維度還可擴展到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對沖基金可能增加科技股多頭頭寸,而養老基金則偏好債券避險。這種分化可能導致市值波動加劇,尤其在降息預期落空時。匯率方面,美元的溫和反應顯示市場對中國經濟復甦的樂觀,如果人民幣升值,將影響中美貿易平衡。風險管理中,消費者支出的疲軟連結到財富效應,股市上漲可提振信心,但房地產市場的冷卻可能抵消這一效果。

    未來風險還包括財政赤字的放大,如果降息刺激增長,稅收增加可緩解,但政治分歧可能阻礙財政改革。全球視角下,新興市場將受益於資本流入,但需警惕熱錢撤出。投資策略上,建議多元化資產配置,重視黃金作為避險工具。總之,這輪降息預期背後的機制是多層面的,涵蓋經濟、心理和地緣因素,需要綜合評估。
    擴展到歷史脈絡,類似於2001年科技泡沫後的降息,FED的行動往往重塑經濟軌跡。但當前環境更複雜,疫情遺留的供應鏈問題和氣候變化加劇了不確定性。《褐皮書》的區域差異顯示,東海岸經濟更穩健,而中西部受關稅影響更大,這要求政策精準化。沃勒的100-150基點空間暗示總降息幅度可能達中性利率水平,約2.5%,這將刺激投資但風險資產泡沫。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