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8-13
李全順 : 2025 - 8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英國經濟陷入債務稅收惡性循環 美國關稅消費者信心加劇挑戰】
英國經濟陷入債務稅收惡性循環 美國關稅消費者信心加劇挑戰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Ray Dalio)近日對英國經濟的健康狀況發出嚴厲警告,指出英國正陷入債務上升、稅收增加與經濟增長放緩的“惡性循環”。他強調,提高稅收以應對不斷增加的債務成本將導致更多富裕階層外流,這一現象不僅加劇財政壓力,還可能引發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惡化。根據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的數據,收入最高的10%人群貢獻了58%的所得稅,這使得富人外流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尤為顯著。已有跡象顯示,英國正經歷大規模的富豪外流,分析師預測2025年英國流失的富豪數量可能超過其他任何國家。達里奧進一步指出,高企的債務水平可能推高利率,進一步加劇公共財政壓力,迫使政府做出“艱難選擇”。這一警告正值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Rachel Reeves)準備秋季預算之際,經濟學家預測她面臨高達200億英鎊的財政缺口,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也敦促採取激進措施修復英國的資產負債表。英國經濟正面臨內外多重挑戰,美國新關稅政策、消費者信心下滑以及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無不為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英國的債務危機是當前經濟困境的核心問題之一。英國公共債務已高達2.9兆英鎊,佔GDP的比例接近100%,這一水平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達里奧指出,債務的持續增長不僅推高了融資成本,還可能因利率上升而加劇財政壓力。傳統上,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是英國國債的長期持有者,但近年來這些機構已大幅減少對英國國債的敞口,轉而由對沖基金等更具投機性的投資者填補空缺。達里奧警告,對沖基金的高槓桿和集中頭寸特性可能在壓力事件下加劇市場波動性和流動性短缺,這為英國的金融穩定性埋下隱患。國際貨幣基金會進一步指出,英國政府越來越依賴對沖基金為其債務融資,這種依賴可能在市場動盪時放大風險。財政大臣裡夫斯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填補財政缺口,還需平衡稅收政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IMF提出對所得稅、國民保險或增值稅等“勞動者稅收”加稅的可能性,但工黨在2024年競選宣言中已明確排除這些選項,意味著政府可能需要考慮更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取消“養老金三重鎖”或對富裕家庭收取NHS使用費用。

    英國經濟增長的放緩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境。根據EY Item Club首席經濟顧問馬特·斯萬內爾(Matt Swannell)的分析,緊縮的財政政策和高利率的滯後效應正抑制經濟增長。許多家庭在2025年仍需為低利率固定抵押貸款進行再融資,這將增加財務壓力並限制消費支出。美國自2025年4月起實施的新關稅政策對英國經濟構成額外挑戰。雖然英美最近達成的貿易協定為部分商品提供了關稅豁免,但對英國輸美產品徵收的15%關稅仍高於2024年的1.2%,這對汽車、鋼鐵和農產品等出口行業形成壓力。此外,近期福利立法的變化增加了政府支出,同時減少了稅收收入,使本已緊張的財政空間進一步收縮。斯萬內爾指出,美國關稅、高債券收益率和福利政策變化共同削弱了英國的經濟動能,預計2025年GDP增長將低於1%,遠低於疫情後的復甦水平。這種低增長環境不僅限制了政府的財政靈活性,也使得刺激經濟的措施更難實施。

    消費者信心的下滑進一步反映了英國經濟的脆弱性。根據德勤消費者追蹤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上一季度的-7.8%降至-10.4%,為2024年以來最低水平。這一下降與工作保障情緒的惡化密切相關,該指標下降4.8個百分點,首次低於長期平均水平。家庭帳單上漲、公用事業合同續簽以及季節性假期支出的增加,使消費者對債務水平的信心下降3.7個百分點。儘管如此,報告也指出一些積極信號,例如,消費者對英國經濟前景的看法改善了4個百分點,這得益於GDP預測的改善、英美貿易協定以及對英國央行基準利率下調的預期(從4.25%降至3.75%)。然而,消費者行為顯示出謹慎趨勢,尋求價值的行為已根深蒂固,對通膨、利率和就業的持續擔憂可能在短期內壓制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非必需品支出(例如,服裝、鞋類和旅行)有所增加,而必需品支出下降,反映出消費者優先考慮體驗而非日常成本,這可能為零售和旅遊行業提供一定支撐,但難以扭轉整體經濟的低迷態勢。

    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是英國經濟面臨的外部挑戰之一。2025年4月起,美國對多國實施高關稅政策,對英國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遠高於2024年的1.2%。雖然英美貿易協定降低了部分商品的關稅,但汽車和鋼鐵等關鍵行業仍面臨成本上升壓力。根據英國汽車製造商與貿易商協會(SMMT)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英國汽車出口下降了12%,其中對美出口下降尤為顯著。牛津經濟研究院估計,關稅政策可能使英國GDP下降0.3%至0.5%,對依賴出口的製造業構成顯著衝擊。此外,美國關稅引發的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影響英國的出口市場,尤其是對歐盟和亞洲的出口。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體,英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和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其經濟復甦更加困難。與此同時,英美貿易協定要求英國增加對美投資,這可能導致資本外流,進一步削弱本土產業的競爭力。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平衡是英國政府和央行面臨的關鍵挑戰。國際貨幣基金會建議,英國需要採取激進措施修復資產負債表,但加稅選項受到政治限制。取消“養老金三重鎖”或對NHS收費等措施可能引發社會反彈,尤其是在消費者信心低迷的背景下。英國央行則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通膨壓力有所緩解,基準利率有望從4.25%下調至3.75%,這可能為經濟提供一定刺激;另一方面,債務融資成本的上升和高關稅帶來的進口價格上漲可能重新點燃通膨風險。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2025年英國通膨率可能從目前的2.2%上升至2.5%,如果全球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通膨可能突破3%。英國央行需在支持經濟增長與控制通膨之間尋求平衡,而高債務水平和對沖基金主導的國債市場增加了貨幣政策的複雜性。達里奧的警告尤為尖銳:對沖基金的投機性可能在市場壓力下引發流動性危機,這對英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

    富人外流現象加劇了英國的財政困境。HMRC數據顯示,收入最高的10%人群貢獻了58%的所得稅,這意味著富豪外流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尤為顯著。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長期吸引高淨值人士,但高稅收和經濟不確定性正推動這些人群轉向稅收更低的地區,例如,杜拜、瑞士和新加坡。根據財富管理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預測,2025年英國可能流失超過9500名百萬富翁,超過法國和意大利的總和。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稅基,還可能影響高端消費和房地產市場。倫敦西區的豪宅銷售在2025年第一季度下降了15%,部分原因是高淨值人士的撤離。此外,富人外流可能引發社會不平等的進一步惡化,低收入群體可能因稅收壓力加劇而承擔更多負擔。達里奧指出,這種“金融問題與社會問題的惡化”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英國的經濟與社會穩定。

    英國經濟的復甦前景充滿挑戰。短期內,美國關稅政策的持續影響將繼續壓制出口增長,尤其是汽車和製造業。消費者信心的低迷和高利率的滯後效應可能進一步抑制國內需求。財政大臣裡夫斯需要在秋季預算中解決200億英鎊的財政缺口,但加稅或削減支出的選項均面臨政治和社會阻力。長期來看,英國需要重新定位其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英美貿易協定雖然提供了一些緩衝,但要求增加對美投資可能導致資本外流和本土產業競爭力的下降。此外,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和保護主義的抬頭可能進一步限制英國的出口市場。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2025年英國GDP增長可能低於0.8%,2026年進一步放緩至0.5%。如果通膨壓力上升,英國央行可能被迫提前升息,這將進一步壓制經濟增長。

    從歷史經驗觀察,高債務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結合往往導致經濟停滯。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貿易戰和英國在1970年代的財政危機都表明,過高的債務和外部衝擊可能引發長期衰退。當前,英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高債務、富人外流和出口依賴——使其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有限。雖然英美貿易協定和潛在的利率下調為經濟提供了一些喘息空間,但這些措施難以扭轉結構性挑戰。政府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例如,提高勞動生產率、吸引外資和促進綠色經濟,來增強經濟韌性。然而,這些改革需要時間,且在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難以迅速推進。英國經濟正站在十字路口,未來幾年將考驗政府的政策智慧和社會的凝聚力。在全球貿易動盪和內部壓力的雙重夾擊下,英國能否走出“惡性循環”,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