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8-11
李全順 : 2025 - 8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美日貿易協定緩解關稅壓力經濟復甦挑戰猶存 日本出口前景黯淡投資承諾引發長期爭議】
美日貿易協定緩解關稅壓力經濟復甦挑戰猶存 日本出口前景黯淡投資承諾引發長期爭議

    2025年7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與日本達成一項重要的貿易協定,這一消息隨即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根據協定,日本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並開放汽車、卡車、稻米及其他農產品市場,而美國則將對日本輸美產品徵收15%的關稅,相較於此前威脅的24%至35%關稅有所降低,尤其是汽車關稅從25%降至12.5%。日本首相石破茂隨後確認了這一協定,表示雙方在關稅問題上達成一致。協定達成後,日本金融市場迅速做出積極反應,日經指數上漲3.5%,汽車製造商如豐田和本田的股價分別飆升14%和11%以上。然而,隨著協定細節逐步披露,日本經濟學家對其長期影響表現出謹慎甚至悲觀的態度。日本內閣府7月29日發布的《2025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指出,日本經濟正穩步邁向擺脫通貨緊縮,但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對經濟構成顯著下行風險。2025年第一季度,日本GDP環比下降0.2%,按年率計算暴跌0.7%,遠超市場預期的0.3%降幅,這一數據凸顯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外部貿易環境的壓力。美日貿易協定的達成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部分壓力,但其對日本經濟的深遠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

    美日貿易協定的核心內容包括日本對美國的5500億美元投資承諾以及關稅水平的調整。根據日本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的最新回應,這筆投資中僅1%至2%涉及實際資本投資,其餘部分將通過貸款融資提供,美國將獲得90%的投資收益,而日本僅收取利息和擔保費用。赤澤強調,這一安排預計將為日本節省約10兆日元的關稅支出,並反駁了外界關於“出賣日本”的批評,稱日本實際上通過這一協定“賺錢”。然而,這一說法並未完全消除經濟學家和市場的疑慮。彭博經濟研究的分析指出,雖然15%的關稅水平低於此前威脅的24%,汽車關稅也從25%降至12.5%,但相較於2024年的1.5%關稅水平,當前稅率仍大幅提高,意味著日本對美出口將繼續承壓。數據顯示,日本對美出口在協定達成後預計下降近25%,可能威脅日本0.5%的GDP。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日本首席經濟學家長井滋人進一步表示,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黯淡的出口前景使得日本經濟增長預期難以樂觀,預計2025年GDP增長僅為0.8%,2026年進一步降至0.4%。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在2025年第一季度已顯露無遺。根據官方數據,第一季度GDP環比下降0.2%,按年率計算下降0.7%,這是自2024年第一季度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萎縮。汽車出口作為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柱,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直接衝擊。雖然協定將汽車關稅從25%降至12.5%,但彭博經濟研究指出,總體關稅水平的上升仍將對日本汽車產業造成顯著影響。豐田汽車預計僅在2025年4月和5月就因關稅損失13億美元的利潤,本田和日產也預測利潤將大幅下降。日產甚至計劃關閉日本國內的兩家工廠,並考慮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美國以規避關稅。這些調整不僅影響汽車製造商,還波及鋼鐵、運輸和零部件供應等相關產業,形成廣泛的經濟連鎖反應。《2025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警告,一旦汽車產量減少,影響將擴散至鋼鐵、運輸和郵政等行業,企業收益的下行趨勢已日趨明顯。儘管協定在短期內避免了更嚴厲的關稅打擊,但其對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長期影響仍不容忽視。

    日本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使得關稅政策的影響尤為顯著。美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總值達21兆日元,其中汽車佔比約28%。雖然協定降低了部分關稅,但日本對美出口的下降仍不可避免。彭博經濟研究估計,協定達成後,日本對美出口下降近25%,這直接威脅到日本經濟的增長動能。同時,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經濟的下行壓力。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2025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日本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1.1%下調至0.6%,2026年進一步降至0.6%,明確指出美國關稅政策是主要拖累因素。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也顯示,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對資本貨物的需求下降,這對日本的機械和電子產品出口構成進一步壓力。此外,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使得日本企業在投資決策上更加謹慎,國內外資本投資均受到抑制,這進一步削弱了經濟復甦的基礎。

    美日貿易協定中的投資承諾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投資規模相當於2024年日本GDP的近14%,遠超2024年日本對美直接投資的54億美元增量。根據美國官方的描述,川普將有權主導這筆資金的投向,美國將獲得90%的投資收益,這一安排引發了關於日本經濟主權和長期回報的質疑。長井滋人指出,這一投資承諾的具體細節尚不清楚,特別是資金的具體用途和分配機制。與此同時,日本開放美國汽車、農產品等市場的承諾也引發了國內爭議。美國汽車在日本市場的份額長期低於10%,且自2016年起已逐步退出日本市場,開放市場的實際效果可能有限。此外,日本國內的農業部門,尤其是稻米產業,對進口美國農產品表現出強烈反對,這可能為執政的自民黨帶來政治壓力。赤澤亮正強調,通過貸款融資和擔保費用,日本能夠在這一協定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但外界對這一樂觀說法的接受度有限。

    日本央行在美日貿易協定達成後的貨幣政策取向也備受關注。7月30日至31日的議息會議顯示,日本央行將短期利率維持在0.5%,符合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表示,協定的達成降低了部分不確定性,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進展、關稅對日本經濟的具體影響以及影響顯現的時間點,仍將在未來影響央行的決策。彭博經濟研究認為,關稅政策明朗化有利於日本央行調整政策正常化的步伐,但鑑於經濟增長和通膨風險,央行在未來幾個月內可能繼續維持利率不變。長井滋人則指出,如果貿易談判的不確定性在2026年晚些時候消退,日本央行可能基於“前期風險降低”的理由提前加息,但當前對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以及國內政局的不穩定性,使得央行更傾向於保持謹慎。內田真一進一步強調,關稅的影響可能通過直接和間接途徑拉低經濟增長,特別是汽車產業的產量下降將對相關供應鏈產生廣泛影響,這可能成為日本能否擺脫通貨緊縮的關鍵考驗。

    日本國內的經濟環境同樣面臨挑戰。《2025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指出,日本工資和物價上漲的良性循環正趨於穩定,這為擺脫長期的通貨緊縮提供了基礎。然而,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可能打破這一脆弱平衡。2025年第一季度,個人消費連續第二個季度幾乎持平,顯示國內需求缺乏動能。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導致的實際工資下降,消費者信心持續惡化,這進一步抑制了消費支出。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隨著食品通膨的緩解和政府對能源價格的補貼措施,通膨壓力可能在2025年秋季後減輕,實際工資有望轉正,從而支撐消費的適度增長。然而,關稅導致的出口下降和企業收益惡化可能抵消這一積極效應。企業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傾向於縮減資本投資,這進一步削弱了經濟增長的潛力。政府方面,石破茂政府正面臨政治壓力,部分議員呼籲推出新的刺激計劃或減稅措施,但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表示目前尚無此計劃。

    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為日本經濟增添了額外的不確定性。美國對多國實施的高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許多企業推遲投資計劃以應對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5年4月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至2.8%,明確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是主要原因。對日本而言,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全球需求的減弱直接影響其經濟表現。雖然美日貿易協定為日本汽車產業提供了一定緩衝,但其他出口市場的疲軟可能抵消這一積極效果。例如,日本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也因全球貿易緊張而受到抑制。此外,美國對中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的高關稅可能引發報復性措施,進一步擾亂全球貿易格局,這對日本的間接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日本經濟在2025年至2026年間的增長將接近停滯,排除統計遺留效應後,2025年財年的實際GDP增長僅為0.1%,2025年日曆年甚至可能為負0.1%。

    美日貿易協定的長期影響將取決於多重因素。5500億美元投資的具體實施細節將決定其對日本經濟的實際影響。如果資金主要用於美國的半導體、製藥和能源等產業,日本企業可能通過參與供應鏈獲得一定回報,但90%的收益歸美國可能限制日本的長期經濟利益。全球貿易談判的進展將影響日本的外部環境。如果美國與歐盟、韓國等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達成類似協定,日本的相對競爭優勢可能被削弱。日本國內的政策應對也至關重要,政府可能通過補貼、減稅或基礎設施投資來緩解關稅的衝擊,但高企的公共債務(位列發達國家前列)限制了財政政策的空間。日本央行則需在通膨和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關稅導致的物價上漲可能推高通膨,但經濟放緩又要求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這使得利率決策更為複雜。

    從歷史視角觀察,貿易保護主義往往對全球經濟造成雙輸效應。20世紀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引發了全球貿易戰,重創了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如今,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在短期內為美國帶來了財政收入,但其對全球供應鏈和需求的抑制作用已顯現。對日本而言,美日貿易協定雖然避免了更嚴苛的關稅,但15%的關稅水平仍將對出口導向型經濟構成壓力。汽車、鋼鐵和電子等關鍵產業的產量下降可能引發就業和供應鏈的連鎖反應,而國內消費的疲軟進一步限制了經濟復甦的空間。石破茂政府需要在國內經濟穩定和對美談判之間尋找平衡,而日本央行則需謹慎應對通膨和增長的雙重挑戰。在全球貿易環境動盪的背景下,日本經濟的未來走向不僅取決於美日協定的執行效果,還受到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深刻影響。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