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7-21
李全順 : 2025 - 7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中國製造非製造齊回暖景氣穩擴張 內需外需雙驅動復甦之路挑戰存】
中國製造非製造齊回暖景氣穩擴張 內需外需雙驅動復甦之路挑戰存
2025年6月,中國經濟展現出穩中向好的復甦態勢,三大主要經濟指數——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錄得49.7、50.5和50.7,較上月分別上升0.2、0.2和0.3個百分點,顯示經濟景氣水平總體保持擴張。這一數據反映了中國經濟在外部不確定性逐步減弱的背景下,內生動力穩步釋放,特別是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景氣度均有所改善。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回升,接近榮枯線,市場需求和生產活動均呈現積極信號;非製造業則在建築業擴張加速的帶動下保持穩定增長;綜合PMI產出指數的持續擴張進一步印證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總體向好。
製造業PMI在6月份錄得49.7,雖然仍略低於50的榮枯線,但連續兩個月上升,顯示製造業景氣水平穩步改善。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1個行業位於擴張區間,較上月增加4個,表明製造業的景氣面有所擴大。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1.0和50.2,均進入擴張區間,顯示生產活動加速,市場需求有所回暖。特別是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專用設備等行業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顯示相關行業的產需釋放較為活躍。然而,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的指數仍低於榮枯線,市場活躍度不足,反映出部分傳統行業仍面臨需求疲軟和成本壓力的挑戰。在需求回升的帶動下,企業採購意願增強,採購量指數升至50.2,較上月大幅上升2.6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預期有所改善,原材料備貨活動有所增加。同時,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顯示製造業出口逐步恢復,這可能與全球貿易環境的局部緩解以及外部干擾因素的減弱有關。總體來看,6月份製造業的供需兩端均呈現擴張態勢,經濟運行基本面穩中向好。
價格指數的回升為製造業市場環境的改善提供了進一步佐證。6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48.4和46.2,均較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市場價格總體水平有所好轉。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的價格指數顯著回升,反映了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對國內相關行業的傳導效應。然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價格指數因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行和終端需求不足而雙雙回落,顯示傳統重工業仍面臨市場壓力和結構性挑戰。價格指數的回升與需求改善相輔相成,表明製造業企業在成本管理和市場定價方面正逐步適應當前的經濟環境。然而,價格指數仍低於榮枯線,顯示市場價格的全面回暖仍需更多需求端的支撐。
從企業規模來看,大中型企業的景氣度改善是製造業復甦的重要支撐。大型企業PMI為51.2,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位於擴張區間,對製造業整體的穩定發揮了顯著作用。中型企業PMI為48.6,較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景氣水平有所改善,顯示中小企業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回暖的推動下逐步恢復活力。然而,小型企業PMI下降至47.3,較上月回落2.0個百分點,反映出小型企業在成本壓力、融資難度和市場競爭中的脆弱性。這種企業規模間的分化表明,儘管整體經濟呈現復甦態勢,但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小型企業的生存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三大重點行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消費品行業的PMI分別為51.4、50.9和50.4,均連續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顯示這些行業在技術升級和消費需求拉動下保持較高活躍度。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高於53.0,表明其產需兩端表現尤為強勁。高耗能行業PMI雖有所改善,達到47.8,但仍低於榮枯線,顯示傳統產業的復甦進程相對滯後。
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在6月份錄得50.5,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總體保持擴張,且擴張速度有所加快。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1,較上月略降0.1個百分點,顯示景氣度基本穩定。從行業角度看,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和保險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位於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業務總量增長較快,反映了數字經濟和金融服務業的強勁動能。然而,隨著五一和端午節日效應的消退,與居民出行消費相關的零售、道路運輸、航空運輸、住宿和餐飲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出現不同程度回落,市場活躍度有所減弱。這表明,服務業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未來需更多結構性需求來支撐持續擴張。從市場預期看,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6.0,繼續位於較高景氣區間,顯示多數服務業企業對未來發展保持樂觀,這為非製造業的穩定增長提供了信心基礎。
建築業的表現成為非製造業擴張的重要推動力。6月份,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8,較上月上升1.8個百分點,顯示景氣水平顯著回升。其中,土木工程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7,連續三個月位於55.0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表明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較快進度。這一趨勢與近年來中國加大基建投資的戰略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交通、能源和城市化項目上的持續投入。從市場預期看,建築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3.9,較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對行業發展信心有所增強。然而,建築業的高景氣度也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和融資環境收緊的挑戰,未來需進一步優化政策支持以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推進。
綜合PMI產出指數在6月份錄得50.7,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顯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擴張有所加快。構成該指數的製造業生產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1.0和50.5,均位於擴張區間,反映了經濟活動的全面回暖。特別是製造業的持續改善和新出口訂單的回升,顯示中國經濟在外部環境改善的背景下,正逐步回歸正常運行軌道。隨著外部干擾因素的影響減弱,內需和外需的同步改善為經濟復甦提供了雙重動力。然而,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仍可能對經濟復甦構成挑戰。特別是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例如,7月9日即將到期的對等關稅豁免,可能對出口導向型行業產生影響,需密切關注談判進展。
中國經濟在2025年下半年有望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但仍需應對多重挑戰。從內需角度看,消費需求的回暖和基建投資的持續推進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政府可能通過進一步優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內需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緩解小型企業景氣度低迷的問題。從外需角度看,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以及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對出口構成壓力,但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和區域貿易協定的深化將為出口提供一定緩衝。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可能保持穩健基調,通過定向降準和結構性工具支持實體經濟,同時警惕通膨壓力上升的風險。對於投資者而言,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高景氣行業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但需關注原材料價格波動和貿易環境變化的風險。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