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4-21
李全順 : 2025 - 4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製造回升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前景可期】
製造回升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前景可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0.5,較2月份的50.2上升0.3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4月以來的高點,顯示製造業景氣水平回升速度正在加快。這一數據作為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涵蓋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環節,反映出中國經濟在一季度末呈現企穩向好的跡象。結合前期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2月份CPI同比下降0.7%、PPI同比下降2.2%,雖然受春節假期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而表現疲軟,但3月份PMI的回升表明經濟活動正在逐步擺脫季節性因素的拖累。尤其是2月份作為春節後製造業恢復生產的第一個月,PMI已升至50.2,而3月份進一步提升至50.5,顯示出製造業連續兩個月的復甦勢頭。這一趨勢不僅意味著一季度經濟可能出現拐點,也為全年經濟增長奠定了積極基礎。從全球環境看,儘管美國近期加征關稅引發貿易戰擔憂,但中國製造業的內生動力似乎正在增強,這可能成為應對外部壓力的關鍵支撐。
從PMI的構成細節看,經濟復甦的結構性特徵更加明顯。大型企業PMI為51.2,雖高於臨界點但較上月下降1.3個百分點,顯示大型企業在復甦中有所放緩,這可能與出口需求波動或內部調整有關。然而,中型企業PMI從49.2升至49.9、小型企業PMI從46.3升至49.6,分別上升0.7和3.3個百分點,雖然仍低於50%的擴張線,但回升幅度顯著。這一現象說明中小型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正在成為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中小企業多集中於製造業的下游和服務業相關領域,其生產狀況直接反映經濟底層的供需動態,並對就業市場有較強拉動作用。3月份中小企業PMI的快速回升,可能源於春節後國內訂單的恢復以及政策支持的逐步顯效,例如,減稅降費或信貸寬鬆。這種結構性改善對於穩定就業、提振消費信心至關重要,也為中國經濟從疫情後的低谷中穩步走出提供了微觀基礎。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的復甦可能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因其稅收貢獻和就業創造能力對地方經濟至關重要。
行業層面的數據進一步揭示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3月份,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高技術行業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55.0以上,顯示產需兩旺的強勁態勢。裝備製造業PMI從50.8升至52.0、高技術製造業PMI從50.9升至52.3、消費品行業PMI從49.9升至50.0,分別上升1.2、1.4和0.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景氣回升。這些行業的表現表明,技術驅動型產業正在成為中國製造業復甦的領頭羊,尤其是在“AI+”和數字化轉型推動下,傳統製造業通過技術升級實現了產能提升和效率改善。相比之下,高耗能行業PMI從49.8降至49.3,下降0.5個百分點,這可能與能源價格波動或環保政策趨嚴有關,但也反映出經濟結構向低碳、高效方向調整的趨勢。高新技術和裝備製造業的強勢增長不僅提升了製造業的整體景氣度,還為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釋放提供了動力。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憑藉技術優勢可能進一步鞏固在高端製造領域的地位,這對於抵禦美國關稅衝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消費與通膨層面的走勢則呈現一定的不確定性。2月份CPI同比下降0.7%、環比下降0.2%,PPI同比下降2.2%、環比下降0.1%,顯示通縮壓力依然存在,這主要受春節假期消費減少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影響。然而,2月CPI構成中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穩中有漲,為3月份PMI回升提供了預期基礎。隨著製造業活動在3月份加速,工業品需求可能逐步回暖,PPI的下降趨勢有望放緩甚至轉正。若國內消費在二季度進一步復甦,例如因就業改善或政策刺激,CPI可能從通縮區間逐步回升至正值。然而,全球貿易戰升級可能壓低大宗商品價格,對PPI形成持續壓制,這將使中國的通膨環境保持低位運行。從消費端看,中小企業PMI回升可能帶動就業增長,進而提振居民收入和消費意願,但春節後消費的季節性回落可能延緩這一進程。總體而言,通膨預計在2025年上半年維持溫和態勢,既不會顯著推高生活成本,也難以快速擺脫通縮陰影,這為貨幣政策提供了較大操作空間。
投資與就業市場的前景與製造業復甦密切相關。3月份PMI回升,尤其是中小企業和高技術行業的強勢表現,可能刺激企業擴大資本支出,例如更新設備或擴建產能。國家近年推動的“新基建”和產業升級政策,可能進一步引導資金流向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將成為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然而,大型企業PMI的回落可能反映出口訂單的不確定性,若美國關稅對中國出口造成實質性衝擊,企業投資意願可能受抑。就業方面,中小企業PMI的快速回升是積極信號,因其吸納了中國約80%的城鎮就業人口。若這一趨勢持續,二季度失業率可能從當前水平小幅下降,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和服務業領域。然而,高耗能行業的疲軟可能拖累部分地區就業,尤其是東北和中西部省份,這可能加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總體看,投資和就業的改善將取決於內需的持續回暖和外部環境的穩定性,若全球貿易戰加劇,中國可能需加大內部刺激力度以穩住基本盤。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經濟正加速向技術驅動型轉型。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PMI的顯著上升,顯示“AI+”和智能製造正在重塑產業格局。例如,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行業產需雙雙突破55,可能與5G應用擴展、消費電子需求回暖有關。這種技術引領的增長模式不僅提升了製造業的附加值,還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消費品行業PMI回至50,表明內需正在逐步恢復,這可能與政府近期推出的消費券和促銷活動有關。然而,高耗能行業的持續低迷反映出傳統產業的轉型壓力,若能源價格保持低位,這些行業可能進一步萎縮,這將推動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方向加速調整。長期看,技術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旋律,但短期內傳統產業的衰退可能帶來陣痛,例如就業結構的調整和地方財政的緊張。這種結構性轉型需要政策精準支持,以平衡短期穩定與長期發展的目標。
政策應對將在中國宏觀經濟走向中發揮關鍵作用。3月份PMI回升為貨幣和財政政策提供了更多靈活性。中國人民銀行可能繼續實施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例如,通過降准或定向降息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這將進一步鞏固製造業復甦勢頭。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可能加大基建投資和產業補貼力度,尤其是在新能源和高技術領域,以刺激投資和消費。然而,若美國關稅對出口造成顯著衝擊,中國可能推出更大規模的內需刺激計劃,例如擴大消費補貼或加快城鎮化進程。從外部看,中國可能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以對沖美國市場的損失,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提升金融韌性。總體而言,政策的重點將是穩增長與促轉型的雙重目標,既要應對短期外部壓力,又要夯實長期發展基礎。
綜合來看,中國宏觀經濟在2025年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3月份PMI升至50.5標誌著製造業復甦加速,尤其是中小企業和高技術行業的強勢表現,為經濟注入了內生動力。消費與通膨短期內保持溫和,投資與就業有望隨製造業回暖而改善,產業結構向技術驅動型加速轉型。然而,全球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仍是主要風險,若美國關稅衝擊加劇,中國可能需加大政策力度以穩定增長。長期看,技術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主導趨勢,但短期內結構性調整的陣痛不可避免。這一復甦進程既是對中國經濟韌性的考驗,也可能成為其重塑全球競爭力的機遇。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