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4-16
李全順 : 2025 - 4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關稅襲來英國製造危機四伏 貿易轉型經濟前景挑戰重重】
關稅襲來英國製造危機四伏 貿易轉型經濟前景挑戰重重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簽署行政令,對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其中對英國商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對汽車加征25%的關稅,對汽車零部件征收10%的關稅,這一政策將於4月5日起生效。這一舉措標誌著全球貿易戰的全面升級,對英國這一開放型經濟體構成了顯著挑戰。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首席執行官Mike Hawes指出,美國市場對英國汽車產業至關重要,2024年英國汽車對歐盟和中國的出口大幅下跌,而對美國的出口卻顯著增長,如今25%的關稅將在一夜之間使英國汽車出口面臨“懲罰性”打擊。英國商會(BCC)總幹事Shevaun Haviland警告,美國關稅將對全球企業造成嚴重破壞,訂單減少、價格上漲將削弱全球需求,而英國經濟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市場,將首當其衝。英國製造業遊說組織Make UK的首席執行官Stephen Phipson進一步強調,這一關稅不僅影響直接對美出口,還將破壞數十年來穩定的供應鏈,對已經承壓的製造業構成“毀滅性”衝擊。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美國關稅將通過貿易萎縮、金融市場動盪和信心下滑等多重渠道影響英國,短期內可能顯著拖累經濟增長。
貿易層面的衝擊尤為直接且深遠。美國是英國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涵蓋汽車、製藥、威士忌和化學品等多個關鍵領域。2024年,英國對美出口占其商品出口總額的15%以上,其中汽車作為英國首要出口商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尤為明顯。25%的汽車關稅將大幅推高英國汽車在美國的價格,可能導致需求銳減,迫使企業削減產量甚至裁員。SMMT警告,製造商無法完全吸收這一成本,部分負擔可能轉嫁至美國消費者,但更多將以出口量下降的形式體現。汽車零部件10%的關稅則進一步加劇供應鏈壓力,因英國與美國在汽車產業鏈上高度整合,零部件往來頻繁。英國製造業的另一支柱——鋼鐵和鋁行業同樣面臨25%關稅的衝擊,這將削弱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Phipson指出,供應鏈破壞可能波及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缺乏多元化市場的能力,一旦失去美國訂單,可能面臨生存危機。英國董事學會(IOD)貿易政策顧問Emma Rowland認為,美國關稅迫使英國重新審視其貿易戰略,過去過分倚重美國市場的做法顯得不夠明智,未來需加速與歐盟、亞太等地區的貿易協調。
金融市場的反應迅速而劇烈。川普宣布關稅後,美股暴跌的同時,英國股市也受到波及。4月4日,倫敦富時100指數可能延續下跌趨勢,因投資者擔憂出口導向型企業盈利下滑。與此同時,日元和歐元作為避險貨幣升值,英鎊可能因英國經濟前景惡化而承壓。4月3日美元指數下跌1.66%,若這一趨勢持續,英鎊可能相對美元小幅升值,但對歐元和日元可能走弱。英鎊波動將影響英國進口成本,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這對製造業尤為不利。英國工業聯合會(CBI)首席執行官Rain Newton-Smith指出,美國關稅的全球影響可能推高通膨預期,若金融市場預期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維持高利率,英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隨之上升,增加政府和企業的借貸成本。股市和匯率的雙重壓力可能削弱企業信心,導致資本支出延遲,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英國特許會計師協會首席執行長Alan Vallance警告,美國關稅可能摧毀英國經濟增長的希望,使政府財政計劃陷入危險,這一觀點反映了市場對長期不確定性的擔憂。
通膨與消費層面的走勢複雜且矛盾。美國關稅推高英國對美出口商品的成本,但對國內消費者的直接影響有限,因英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例如,消費電子、農產品等,占比相對較低。然而,若英國採取報復性關稅,例如,對美國威士忌或科技產品加征關稅,進口成本上升可能傳導至消費者,推高部分商品價格。與此同時,全球需求萎縮可能壓低大宗商品價格,如原油和金屬,這可能緩解英國的輸入性通膨壓力。英國央行可能因此面臨兩難:若通膨因關稅上升,需維持或加息以穩定物價,但這會抑制本已疲弱的需求;若通膨受抑,降息可能刺激經濟,但英鎊貶值風險可能加劇。家庭消費方面,美國關稅導致的經濟放緩可能通過就業市場傳導至消費者信心。汽車和鋼鐵行業若裁員,失業率可能從當前低位上升,進一步壓制消費支出。Make UK預計,關稅可能導致“大量失業”,這將削弱英國內需,抵消政府近年刺激消費的努力。
製造業作為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將承受最大壓力。汽車行業首當其衝,25%的關稅可能使英國汽車對美出口量下降20%-30%,具體取決於企業轉嫁成本的能力。Phipson警告,供應鏈破壞可能波及數千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是大型製造商的配套商,缺乏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資源。鋼鐵和鋁行業同樣面臨困境,25%的關稅將使英國產品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優勢,可能迫使企業尋找新市場或削減產能。CBI指出,美國關稅的全球影響將放大這些衝擊,若其他國家報復美國,全球貿易戰可能進一步壓縮英國製造業的生存空間。長期看,英國製造業可能被迫加速轉型,例如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或高端製造的投入,以應對美國市場萎縮。然而,這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而當前企業因關稅壓力可能更傾向於收縮而非擴張。Haviland建議,英國應探索美國以外的市場,如歐盟和亞太地區,但這一轉型並非一蹴而就,短期內製造業仍將承壓。
政策應對成為英國政府應對關稅危機的關鍵。工黨政府上台後已認識到歐盟市場的重要性,但與歐盟的貿易協定進展緩慢。目前,英國對歐盟出口受制於繁瑣的文書和費用,僅11%的企業從事出口業務,顯示脫歐後貿易壁壘的長期影響。美國關稅可能推動英國加快與歐盟修復關係,例如簡化通關流程或降低非關稅壁壘,以提振對歐出口。與印度的雙邊貿易談判同樣可能因關稅危機加速,儘管雙方在移民政策和碳邊境稅問題上分歧明顯。美國對印度商品加征26%關稅可能成為催化劑,促使印度在對英談判中妥協,例如,放棄免除國民保險繳款的要求,而英國可能在碳稅問題上做出讓步。Newton-Smith強調,英國需與美國、歐盟、中國和印度等關鍵市場加強聯繫,但當前優先事項是穩定國內經濟。政府可能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補貼或減稅措施,以緩解關稅衝擊,但財政空間有限可能限制其力度。Vallance建議避免針鋒相對的報復性關稅,轉而通過外交努力緩解緊張局勢,這與Starmer政府“冷靜應對”的立場一致。
從長期看,英國宏觀經濟可能進入低增長、高不確定性階段。美國10%的基準關稅和25%的汽車關稅可能使英國GDP增長率在2025年下調0.5%-1%,具體取決於貿易戰的持續時間和報復程度。若全球需求持續疲軟,英國出口總額可能萎縮5%-10%,進而影響就業和財政收入。政府財政計劃可能因稅收減少和支出壓力而失衡,迫使財政大臣Rachel Reeves重新調整預算。社會層面,失業率上升和生活成本增加可能引發民眾不滿,尤其是在製造業集中的地區如中部和北部。國際上,英國可能在WTO框架下聯合歐盟等國對美國發起申訴,但多邊體系的效力可能因貿易戰而削弱。總體而言,美國關稅大戰將英國推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短期內經濟放緩難以避免,中長期則需通過貿易多元化、產業轉型和政策協調尋求突破。這場危機既是對英國經濟韌性的考驗,也可能成為其重塑全球經濟定位的契機。
.jpg)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