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5-04-09
李全順 : 2025 - 4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關稅重擊歐元區前景黯淡 貿易戰升經濟挑戰加劇深】
關稅重擊歐元區前景黯淡  貿易戰升經濟挑戰加劇深

    美國於2025年4月3日宣布對所有國家征收10%的“基準關稅”,並對貿易逆差較大的經濟體實施更高的對等關稅,其中對歐盟商品征收20%的關稅,這一政策將於4月5日起生效,對歐元區而言無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風暴。   荷蘭國際集團(ING)的經濟學家將其形容為“最糟糕的經濟噩夢成真”,指出儘管近期歐洲防務舉措和德國財政政策轉向為長期前景帶來一線曙光,但美國的關稅政策卻讓歐元區的短期經濟前景迅速黯淡。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歐元區2024年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占其GDP的3.2%,這一比例雖不算極高,但涉及汽車、機械、化工等關鍵產業,關稅的直接衝擊將迅速傳導至實體經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態已準備“強力反制”,而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警告,若美國對歐盟商品全面征收25%關稅,歐元區首年經濟增速可能下調0.3個百分點,中長期影響甚至可能達到2%。這一預測與ING的估計相呼應,他們認為未來兩年內,歐元區經濟增長可能因直接和間接貿易影響減少0.3個百分點。這種增長放緩的預期不僅源於出口下降,還與供應鏈中斷和企業信心下滑密切相關。

    金融市場的反應幾乎是即時的,歐元在美國宣布關稅後迅速升值。4月3日歐元對美元上漲1.75%,因美元指數暴跌1.66%,從103.66跌至101.26。歐元升值看似增強了其國際地位,但對歐元區經濟而言卻是一把雙刃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將因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而承壓,尤其是汽車產業,德國對美出口的高端汽車可能因20%關稅大幅減量。貝倫貝格銀行的經濟學家阿塔坎·巴基斯坎和所羅門·菲德勒指出,關稅對歐元區的影響“很嚴重”,但“本可能更糟”,他們認為德國近期推出的經濟刺激措施可能部分抵消負面衝擊。然而,歐元升值還可能加劇外部通縮壓力,因進口商品價格下降,進一步壓低本已疲軟的通膨率。歐洲央行可能因此面臨更大壓力,需維持低利率甚至考慮重啟量化寬鬆以刺激需求。與此同時,若美元信心持續喪失,資本可能從美國流向歐洲,短期內緩解歐元區的融資成本,但這無法掩蓋貿易衝擊帶來的長期挑戰。

    貿易層面的影響尤為顯著。美國對歐盟20%的關稅將直接打擊汽車、農業、食品、服裝、家具等多個行業。德國作為歐元區經濟引擎,其汽車產業可能首當其衝,奔馳、寶馬和大眾等品牌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可能大幅萎縮。ING經濟學家指出,歐盟願意談判的態度值得肯定,但與美國達成協議可能是一個漫長過程,且白宮強硬立場下回應積極的可能性不大。作為替代方案,歐盟可能提出購買更多美國能源或農產品以換取關稅減免,但這需要時間協調,且可能引發內部爭議,例如法國農業部門可能反對美國農產品進口增加。若談判無果,歐盟的反制措施將迅速跟進,包括恢復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目標可能涵蓋美國農業、鋼鐵、汽車零部件甚至貴金属。這種以牙還牙的貿易戰可能進一步推高雙方企業成本,並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對於歐元區內部而言,貿易衝擊的分布並不均勻,德國、荷蘭等對美出口依存度高的國家受創最重,而南歐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可能因對美貿易比例較低而間接受益於內部需求轉移。

    通膨與經濟增長的走勢充滿不確定性。貿易衝突對通膨的淨影響可能較小,因進口成本上升與需求下降的效應可能相互抵消。美國關稅推高歐元區進口商品價格,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可能短期內抬升生產成本,但歐元升值和全球需求疲軟可能壓低大宗商品價格,抵消部分通膨壓力。與此同時,增長放緩的風險更為顯著。ING估計,未來兩年歐元區GDP增速減少0.3個百分點,而拉加德警告的中長期2%影響顯示,若貿易戰升級,損失可能加劇。德國經濟刺激措施,例如,基建投資和減稅,可能提供一定緩衝,但無法完全彌補出口下滑的缺口。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財政空間有限,可能難以推出類似規模的刺激計劃,歐元區內部經濟復甦的不平衡性可能進一步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信心,若關稅長期化,製造業投資可能萎縮,失業率可能從當前低位逐步上升,進一步拖累消費需求。

    歐洲央行的政策應對將至關重要。當前歐元區通膨率已低於2%的目標,關稅帶來的外部通縮壓力可能使通膨進一步偏離目標。拉加德可能選擇維持超低利率,甚至重啟資產購買計劃以支持經濟。然而,若美國通膨因關稅上升並傳導至歐元區,歐洲央行可能被迫重新評估立場。與此同時,歐元升值可能吸引資本流入,緩解部分國家的債務壓力,例如,義大利的高公債水平可能因融資成本下降而受益。但這種資本流入的規模和持續性存疑,若全球避險情緒加劇,資金可能轉向黃金而非歐元資產。從財政政策看,德國的轉向為歐元區注入一定活力,但其他國家受制於歐盟財政規則,難以大規模擴張支出。歐盟可能尋求集體應對,例如發行更多共同債券以支持受創產業,但這需要政治共識,而當前歐洲內部對貿易反制的意見分歧可能拖慢決策進程。

    從國際談判的角度看,歐元區並非毫無籌碼。歐盟作為美國服務業和科技公司的主要市場,可能利用這一優勢爭取有利條件。例如,威脅限制美國科技巨頭在歐洲的業務或對美國金融服務加征壁壘,可能迫使川普政府軟化立場。然而,白宮強硬態度顯示談判前景不明,短期內雙方可能陷入僵局。與此同時,歐元區內部可能加速區域一體化,例如深化與英國、瑞士的貿易合作以分散風險。英國雖面臨美國10%關稅,但脫歐後的靈活性可能使其成為歐盟的替代夥伴。瑞士因31%的高關稅可能轉向歐洲市場,進一步強化歐元區內部貿易網絡。這種區域化趨勢可能緩解部分外部壓力,但無法完全抵消美國市場損失。

    長期來看,歐元區經濟可能進入低增長、高不確定性的階段。美國關稅若持續,可能迫使企業調整供應鏈,例如,將生產轉移至美國以規避關稅,或加速向亞洲、新興市場開拓。但這需要時間和資金,短期內企業利潤可能受壓,股市可能延續震盪。歐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地位可能因美元疲軟而提升,但這也意味著匯率波動加劇,對出口的負面影響可能長期化。社會層面,失業率上升和生活成本增加可能引發民粹主義抬頭,進一步挑戰歐盟內部團結。與此同時,全球貿易碎片化可能削弱歐元區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若美國經濟因關稅陷入衰退,歐元區可能間接受益於資本回流,但這取決於其內部政策的有效性。

    總體而言,美國發動關稅大戰將歐元區推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新階段。短期內,出口下滑、通膨低迷和增長放緩將主導經濟走勢,歐洲央行和各國政府需靈活應對以穩定市場信心。中長期看,貿易戰的持續性將決定損失程度,若談判失敗,歐元區可能面臨更深的結構性調整。這場危機既是對歐元區經濟韌性的考驗,也是對其國際影響力的重塑機遇。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