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1-11-09
跑馬拉松悟出配速投資法;他月入10萬提前退休


撰文:龔招健
 
在美商IBM擔任專案經理的詹英哲(外號「阿福」),2020年開心地退休、離開職場,因為他投資股票的平均月收益已達到10萬元,足以支應一家四口日常的生活開銷,實現了他期待已久的財務自由,而那時他才48歲。
 
阿福大學念的是資訊工程,研究所念的是企管,畢業後就進入IBM台灣分公司上班,沒多久就開始投入股市,至今股齡長達25年,算是相當資深的股民,但前面18年賺少賠多,2015年之後才開始出現轉機。
 
「我從小看父母跟著媒體報導買股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採用相同方式,短線進出想要賺價差,卻往往事與願違。」阿福在IBM的工作一直很忙碌,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股票,加上聽過很多股票操作失敗而傾家蕩產的故事,他只敢用小資金進出股市,大部分收入還是存起來。
 
短線買賣股票賺少賠多,加上銀行定存利率越來越低,讓阿福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不確定。2015年,他在43歲時開始有了中年危機,心裡想著何時才能退休?「多年來在股市短線進出,並沒有讓我累積財富,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從那時候起,他大量閱讀巴菲特(Warren Buffet)等投資大師的書籍,想要尋找答案。
 
為了健身跑馬拉松
數年後悟出投資心法

 
另一方面,阿福在40歲那年開始跑馬拉松,初始動機是想要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當時我常覺得身體疲累、精神倦怠,在IBM提供的員工健康檢查報告中,發現紅字項目逐年增加,於是鼓起勇氣參加公司的愛跑社,希望鍛鍊身體,消除報告上的紅字。」
 
IBM愛跑社定期舉辦團練,也會揪團參加各大路跑賽事。2013年的台北富邦馬拉松,阿福在大雨滂沱中完成人生第一場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初次挑戰「全馬」成功,儘管過程不輕鬆,卻讓他很有成就感。
 
「養成業餘跑步習慣後,我的生活作息跟著調整,開始早睡早起,每天5點起床,上班日清晨6點出門跑步運動,週末時再外加一個長距離的輕鬆慢跑,漸漸地身體變健康,精神也變好。」阿福回顧指出,這些收獲在他跑馬拉松之前是無法想像的。
 
阿福跑馬拉松越來越有心得,他在閱讀多本投資經典後赫然發現,投資股票和跑馬拉松的心法是相通的,「短線衝刺只會耗損體力(資金),無法撐到完賽(達成獲利目標),於是嘗試將跑馬拉松必須控制速度的心法應用於投資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配速持股」投資哲學,懂得何時該加速累積股價合理或便宜的好公司,何時該放慢累積持股的速度。
 
「投資就像是跑馬拉松,必須摒棄跑百米的短線思維,不必一時求快,重點是保持適當的速度,才有利於在預定時間跑完全程。」阿福以過來人經驗指出,「馬拉松跑者只要懂得選擇適合自己腳程的配速員(取英文Pacer的諧音,又稱「定速員」),一路追隨著他,就可以在預定時間抵達終點,投資股票的情況也類似。」
 
先找到適合的投資配速員
買賣有據 有助於達成目標

 
曾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都知道,在比賽過程中,沿途會有穿著特定服裝、頭上綁著氣球的配速員,他們會跟參賽者一同起跑,並引導參賽者以穩定的速度在目標時間內完賽,這對於經驗不足或是想要超越自我的跑者都非常有幫助。
 
阿福表示,各個配速員會繫上顏色鮮明的氣球,身著「標明里程數與完賽時間」的服裝或布條,讓參賽者一眼就能辨別出來,並依各自需求選擇配速員。「尋求穩健報酬率的投資人或存股族,也需要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參考指標(Benchmark)做為配速員,例如台灣50(0050)ETF,在投資過程中參酌指標的表現,適時優化自己的投資組合。」
 
一般人或許認為,很多跑者都有運動型手錶,只要設定好時間,就能在比賽過程中提醒自己是否有維持適當的速度。但阿福以過來人經驗指出,不管半馬、全馬,基本上都是超過2小時的賽事,速度感很容易迷失,會跑得忽快忽慢,「尤其當你跑得昏天暗地,甚至跑到腳抽筋時,還要看手錶,確認自己有沒有維持速度,是很難的。」
 
在馬拉松比賽現場,最常見的狀況是,跑者一聽到鳴槍後,全身腎上腺素激增,加上一開始體能狀況較佳,前半段都會跑得比較快;結果一下子衝太快,半途容易腳抽筋,到了後半段就體力不支,能量耗竭,因此喪失信心,覺得自己沒辦法完成這場比賽。
 
不過,跑者若在起跑時就先選定適合自己的配速員,只要穩穩地跟隨其腳步,一切都會輕鬆許多,因為配速員有經過訓練、經驗豐富,會幫跑者維持適當的速度;初期幫跑者踩煞車,中期幫跑者維持速度,後期則鼓勵跑者堅持下去,讓跑者有信心達成預定的完賽時間。
 
阿福的經驗告訴人們,在投資的馬拉松賽道上,如果不是自己一個人悶著頭跑,還有個「配速員」在前面帶領著,做為投資績效的參考指標,心裡會踏實許多,即便跑到腳抽筋也不會驚慌(也就是遇到股災懂得如何應對),更有信心在預定時間完賽、達陣!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21年11月號第170期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