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24-02-19
李全順 : 2024-2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 -【PMI數據穩健回升 中國經濟樂觀看待】
PMI數據穩健回升 中國經濟樂觀看待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中國PMI採購經理指數顯示,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個、0.3個和0.6個百分點。在製造業PMI方面,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生產指數擴張加快。1月,生產指數為51.3,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升至近4個月以來的高點。二是新訂單指數有所回升。1月,新訂單指數為49,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市場內外需求景氣度有所改善。三是大型企業PMI升至擴張區間。1月,大型企業PMI為50.4,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景氣水準回升。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型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或超過80%,企業產能釋放較快。四是企業預期基本穩定。受春節假期臨近及部分行業進入傳統生產淡季影響,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繼續位於擴張區間,企業對未來市場發展信心總體穩定。

  從行業看,醫藥、專用設備、汽車、鐵路、船舶和航空航太設備等行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位於56以上較高景氣區間,企業對近期市場發展預期更為樂觀。非製造業延續平穩擴張走勢。1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升至擴張區間、為50.1,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從行業看,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3個位於擴張區間,比上月增加4個,服務業景氣面有所擴大。

  從市場預期看,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9.3,與上月基本持平,繼續位於較高景氣區間,服務業企業對市場發展前景信心穩定。1月份PMI指數小幅回升,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回落,表明經濟趨穩因素有所增加。這與開年以來全中國各地、特別是經濟大省積極謀篇佈局,在提振經濟方面勇挑重擔的努力相一致。

     PMI是經濟先行指標。2024年1月3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4年1月PMI數據,1月份製造業PMI指數49.2%,非製造業PMI指數50.7%,綜合PMI產出指數50.9%。指向中國製造業景氣水準有所回升,非製造業延續平穩擴張走勢。

  非製造業PMI指數50.7,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非製造業延續平穩擴張走勢。綜合PMI產出指數50.9,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繼續位於擴張區間,表明中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繼續保持擴張。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2,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製造業景氣水準有所回升。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低於臨界點。

  供給端1月製造業PMI生產指數51.3,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升至近4個月以來的高點;需求端,新訂單指數為49.0,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市場內外需求景氣度有所改善。

  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0.4,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中型企業PMI為48.9,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小型企業PMI為47.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

  出口端,1月中國製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升1.4個百分點至47.2,收于榮枯線之下;進口端,1月中國製造業PMI進口指數上升0.3個百分點至46.7,進口需求有所上升。

  1月中國製造業PMI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50.4和47.0,比上月下降1.1和0.7個百分點。

  1月中國製造業PMI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6,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繼續減少。產成品庫存指數較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至49.4。1月採購量指數上升至49.2,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代表企業採購意願有所回升。

  1月中國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7.6,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下降;建築業從業人員指數為50.1,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6.4,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

  1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7,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表明非製造業延續平穩擴張走勢。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比上月下降3.0個百分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1,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從行業看,鐵路運輸、郵政、貨幣金融服務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60.0及以上高位景氣區間;資本市場服務、房地產、生態保護及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低於臨界點。

  1月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小幅回升,經濟景氣水準有所改善,中國經濟處於慢復甦狀態,重回上升通道。前期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已經落地生效,短期經濟基本面比較樂觀,預計春節後經濟復甦仍有支撐。

    2023年,中國CPI同比上漲0.2%,較上年下降幅度較大。市場中不乏對經濟是否進入通縮的爭議和討論。2023年中國物價水準溫和上漲,個別月份雖有波動,但核心CPI總體穩定;從貨幣供應量來看,2023年末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9.7%、9.5%,保持相對較快增長;從經濟增長情況來看,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兆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也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這些情況均說明,當前中國並不存在所謂通貨緊縮的情況。

  2023年中國物價水準處於低位,主要受到三大因素影響:一是處於價格探底階段,豬肉價格同比跌幅較大;二是2023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下行,加之上年同期價格基數偏高,全年價格平均水準同比大幅下降16.0%左右;三是美歐通膨水準快速下行,不可避免地在通膨預期等方面對國內物價走勢形成一定影響。

  中國國內商品供應充足,在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同時呈現出價格回落的態勢,壓低了CPI水準。並且中國貨幣供應保持穩健適度的基調,並未大水漫灌,避免了貨幣超發引致的通膨快速上行風險。從國際層面看,全球供應鏈在後疫情時代快速恢復,也相應從通膨外部輸入維度降低了中國物價總水準。

  事實上,中國曾多次出現CPI階段性下行現象,但均未明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走勢。總體來觀察,若經濟保持正常增長態勢,CPI階段性回落的影響不宜誇大。特別是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國內總需求有望擴大,商品和服務價格回升有基礎、有條件。多項數據顯示,生產端、消費端均對中國經濟改善抱有信心,企業對未來一年的產出前景保持樂觀。

  將觀察的視角拉到疫情期間。為有效應對疫情危機,2020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實施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疊加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影響,主要經濟體通膨普遍快速上升。相比之下,中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扎實做好保就業、保主體、保民生工作,產業鏈和供給能力健全,經濟迴圈基本暢通,為物價保持總體平穩奠定堅實基礎。

  2023年以來,為應對高通膨,美歐主要央行快速、高強度調整貨幣政策,僅一年多時間,FED加息11次、上調政策利率525個基準點,歐央升息10次、上調450個基準點,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在歷史上也較為少見。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逐步恢復,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下行。美歐通膨水準由前期10%的高點回落到目前的3%左右。發達經濟體通膨水準快速超預期下跌,也對中國價格水準產生一定影響。

  貨幣政策不僅影響到短期需求,更會影響到中長期供給和經濟結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好政策目標和政策力度。從疫情後全球貨幣政策的調控過程和政策績效來看,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大收大放,長期來看造成了較大的金融失序風險,並產生不容忽視的外溢性波動影響。而中國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適度,既有利於國內經濟穩步恢復,也為全球金融體系穩定提供了正能量。

     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大開大合,直接帶動通膨水準大起大落,衝擊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也影響了民生福祉。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作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在有效應對重大外部衝擊、穩定宏觀經濟運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未出現物價水準大起大落現象。

  當然,價格低位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去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需求不足的問題高度重視,多個重磅會議專門部署了具體舉措,旨在擴大需求、扭轉預期。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謀劃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將強化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為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一是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要堅守貨幣政策目標,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二是優化金融資源投向。引導金融機構科學評估風險,約束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融資供給,同時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合理的消費融資需求。三是加強金融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

  中國要實現經濟健康發展,貨幣政策不能單打獨鬥,而是需要與其他政策相互配合。這是一個超越金融範圍的、更為宏觀的問題,要發揮政策合力,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消費驅動戰略,著力支持擴大內需,推動供需匹配,促進經濟良性迴圈。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