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17-12-07
陳威志:低波動指數的編制差異
自從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以來,全球投資人對於股市的投資都有相當程度的風險意識,這使的低波動類型的指數受到市場的青睞,而這類降低波動性的指數一般稱為低波動指數或最小波動性指數;編製這類型指數的方法有很多方式,主要的重點為指數成分股的選擇與指數權重的調整,下表為三之美國低波動類型的指數,皆是目前國際上知名的指數編製公司所編制的低波動指數,編制重點如下:
MSCI美國最小波動性指數的設計方法是以數學優化技術來極小化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標普500低波動指數則是選出波動性較小的股票,再用波動性倒數的方式給股票權重,即波動性越低的股票投資權重越高
富時RAFI美國低波動指數則是與Research Affiliates(簡稱RA)合作,同時利用RA的基本面選股技術以及數學多因子風險模型選出基本面比較好且低波動的公司後,投資權重以基本面評分決定,即基本面越佳的股票投資權重越高。
從結果來說,標普低波動指數僅單純挑選低波動的股票並以波動性高低調整權重大小,在波動性與績效上相對其他兩個來的差,這是因為低波動的股票僅是代表其股價波動性較低,但容易有成分股集中曝顯在特定產業的問題,使的指數成分股的分散性不足,指數波動性將相對其他方法來的大,而MSCI最小波動性指數可以看到其波動性為最低,這也是最小波動性指數的優點,藉由數學優化方法來得到較精準的投資組合分散性,所以指數可常態性的呈現出最低的波動與風險。富時低波動指數則是從股票基本面與低波動性擇股,這種方法則展現出基本面擇股的績效與有效的降低了風險,但風險仍將較最小波動性指數來的高。
 
目前台灣上市的低波動ETF,主要使用的指數有兩支,分別為特選高股息低波動指數與低波動精選30指數,其中特選高息低波指數是採用基本面選股加上最小波動性的權重優化技術降低波動,而低波動精選30則僅選取波動性最小的股票權重採市值加權。統計2017年1月至10月底兩支指數的績效與風險如表二,特選高息低波指數報酬與風險都優於傳統市值,此外於2017年1月至10月台股共歷經三次較明顯的下跌波段,圖一統計三檔指數在此三次波段下跌的報酬率累積圖,可看到特選高息低波指數於三次下跌波段皆有明顯抗跌能力,且於大盤反彈時回復時間皆優於大盤,低波精選30有一次較大盤抗跌,但於大盤反彈時的回覆能力較弱。



 
市場多頭的時候,特選高息低波指數在成份股部分是採基本面選股,而基本面指數長期績效易優於大盤,而低波30指數成分股因挑選低波動性的個股,使的多頭漲幅較低,在波動性的部分因低波30指數高達95%的權重都落在台灣50指數成分股內,使的即使選了波動性較低的個股,但因權重配置的方法為市值加權,風險也僅能較台灣50指數來的低,而特選高息低波指數因為採用最小波動法,權重配置的目標是成分股所能呈現的最小波動權重配置,所以呈現出來的指數波動性穩定低於市值加權的指數。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